在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着力实施文化活县,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就如何贯彻推动我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满足我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通过吃透文件、深入基层、走访干群、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针对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岳西高腔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就下一步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责任,它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地域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岳西高腔简介
岳西高腔属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传入岳西后,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兴衰史,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协管弦,风格独特。有着极高的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岳西高腔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岳西人的骄傲,现在更是成为岳西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二、岳西高腔现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县就成立了高腔剧团,文革期间被改为黄梅戏剧团。300多年的高腔历史,在岳西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建国以后,所做的一系列高腔演出和保护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年演出高腔的演员和群众还有一部分健在,为岳西高腔的传承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岳西高腔舞台辍演达30余年,但我们对高腔的研究基本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仍保留着20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高腔的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保留着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但是,岳西高腔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既有财力上的投入不足,又存在人才上的缺乏。突出缺乏岳西高腔的音乐研究、作曲、剧本创作、编导及表演人才,使得岳西高腔的业务培训及研讨活动难以开展。
该剧种被列为国家“非遗”名录后,确定了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岳西高腔艺术中心,重新恢复了岳西高腔剧团,并扶持组建了两个民间班社。经过历时一年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全县民间高腔班社、民间高腔艺人、高腔剧本、曲谱等进行搜集、整理、建档,初步掌握了岳西高腔在民间的生存状况。结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现就下一步岳西高腔的保护提出如下思路:
在保护研究上走动态保护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路子
岳西高腔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保留下来,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宗族的烙印。因为它属于草根文化,典籍很少记载,事实上,也很难记载,这也决定了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它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是靠人传承下来的,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它就意味着死亡。因此,我们要走动态保护之路,鼓励民间艺人收徒教唱,提倡民间灯会加入高腔演出,力求把岳西高腔再次融入到岳西的民俗活动之中,让它继续影响岳西人民的文化行为和生活、生产方式。
我们现在拥有的岳西高腔是祖先留下来的,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中逐渐沉淀的,是我县民间文化之根,也是我们文化文艺创作之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岳西高腔的静态研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岳西高腔的保护工作,在严格控制编制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岳西县高腔艺术中心(副科建制),目前该中心正在加强岳西高腔文字史料及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等工作,使岳西高腔资料进一步得以充实。在现有编制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再继续选招相关的音乐、表演及研究人员,加强对岳西高腔的静态研究,为将来的学术研讨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上走民间班社与专业团体相结合的路子
近些年的节庆期间,全县不少乡镇、村高度重视民间文化活动,利用春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象田头、菖蒲、巍岭、五河、店前、来榜等乡镇结合民间灯会来演唱高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在2008年,当五河镇王祈福、田头乡蒋小送等两位老艺人被批准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岳西高腔作为岳西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已深入人心,通过传承人的示范及带动,学唱、学演岳西高腔的人群在逐步壮大,五河镇“聚合堂高腔班社”、“田头高腔剧社”等民间团体已初具规模。目前,这些民间班社活动开展经常,并多次登上全县文艺演出的舞台,得到了社会认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还将继续在白帽、来榜、巍岭等有高腔演出基础的乡镇继续培育民间班社,使之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将力促岳西高腔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使之真正融入全县各地的民俗活动。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岳西高腔更好地传承下去,离不开专业剧团这一载体和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2008年,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明确要求,我们在岳西黄梅剧团的基础上筹建了岳西高腔剧团,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并积极探索建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新机制,进一步优化传承环境,求是拓新。
在文艺创作上走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重视岳西高腔经典剧目、喜曲的抢救继承和传统剧目、喜曲的整理改编,同时审慎地进行创作剧目的探索实践。目前,我县民间班社由于缺乏必要的舞台表演基础和舞台演出经验,就侧重于高腔围鼓及民俗活动演唱,形式及内容更多的是对传统喜曲的继承和演绎,而作为专业团体的岳西高腔剧团则侧重于高腔经典折子戏的舞台表演,大胆对经典折子戏进行重新创作,在音乐体制、表演形式及剧本内容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岳西高腔专家和艺术骨干的指导下,一批中青年演员完整地保护和继承好目前仍可演出的一大批岳西高腔剧目,坚持演出,使之传延不断。同时,把对必学传统折子戏的抢救、继承、学习与对其他经典折子戏的抢救、继承相结合,在努力完成对必学折子戏的继承、学习的前提下,形成若干台折子戏精品,如《龙女小度》、《拜月记》、《玉簪记》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整理已经失传或濒临流失的经典剧目,使之成为可供教学和资料保存的艺术资源。以审慎的态度,整理、改编若干传统剧目,创作具有岳西高腔固有艺术特征的剧目,进一步丰富岳西高腔舞台演出,更好地贴近时代与观众,力争推出1—2部精品。
在宣传推广上走对内普及与对外推介相结合的路子
岳西高腔作为古老稀有剧种,由于多年来没有舞台演出,更没有在舞台上演过大戏,境内外群众对它了解甚少。当然,岳西高腔艺术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阶层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一是要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岳西高腔进校园活动,将普及岳西高腔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二是鼓励和扶持特色“小高腔班”教学活动,并引导各个层次的业余班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岳西高腔剧团继续开展演出进社区、下基层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度。四是利用现代传媒扩大岳西高腔艺术的普及面,立足岳西,辐射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岳西高腔保护、继承、弘扬基地的宣传和信息传播优势。五是借助岳西网这一平台,开辟专版专栏,介绍岳西高腔知识,刊登评论文章,推介研究成果。
在资金扶持上走政府注入与自我造血相结合的路子
构筑保障体系,加大对岳西高腔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岳西高腔遗产保护的有效筹资机制。一方面,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保护经费;再者,设立“保护岳西高腔遗产基金”。鼓励演出团体与岳西旅游事业相合,面向社会多演出,多合作,走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针对岳西高腔的保护工作,2007年初,我们根据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编制了《岳西高腔艺术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是把岳西高腔融入演艺、展览、文化传播、艺术培训、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等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目前,该项目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已进入到省“861”项目库。该项目一旦建成,不仅能有效促进岳西高腔的保护工作,而且还将促进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项目早日启动实施。
总之,保护、继承、弘扬岳西高腔是一项务实创新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实事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将会在新形势下逐步转化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必将与岳西的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我们将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岳西高腔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努力。 |